师德故事关键词:赛-教-学三位一体,双创教育教学,爱岗敬业
孟青云老师一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自觉履行《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义务,与时俱进,乐于创新,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成绩斐然。她参加工作30年来,爱岗敬业,教风端正,工作认真,关心、爱护学生,紧跟国家政策,结合新工科+新医科,团结同事,成立了“智能柔性医疗器械创新实践平台”,助力于学生双创教育。
1.立足教学,将智能化创新设计引入“医疗器械设计制造全过程”
为培养应用型、医工结合的“新工科”专业学生的医疗器械设计及制图能力,结合国家“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孟青云老师提出基于医工交叉的全过程工程图学创新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即课程内容和教师示范实践相融合(第一阶段)、学生综合测绘实践和专业相融合(第二阶段)、技能竞赛和课程创新相融合(第三阶段)、科学研究和课程实践(第四阶段)等相融合。通过构建课程实践平台、技能竞赛平台及科研平台,实现了“赛—教—学三位一体”,递进式训练了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
孟青云老师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之余,在她的团队中,还建立了“导师-研究生-大四学生-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双创团队,每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议。经过3年多的团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到大四阶段,上述学生不光在毕业设计环节科研水平、写作能力和答辩环节均表现优异,在留学深造、国内读研和就业等方面,也明显具有很强的优势。
2.布局双创工作网络路线图,师生联动全力推进双创工作
作为医疗器械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负责人,孟青云老师成立了学院竞赛工作群、61个班级学生竞赛负责人群、毕业班辅导员+双创联络员等工作群,做到学院工作群、全部班级学生和毕业班辅导员之间纵向、横向和特定指向的双创工作网络路线图,保证了双创工作范围的全覆盖。围绕医疗器械学院四大专业群,以项目为导向,成立了以博士、教授为代表的10个科研创新团队,规范了医疗器械学院的双创工作流程,在2022年5月审核创新学分申请2333条,2022届毕业班学生创新学分全部修满,获得全院师生一致好评。
3.科研为本,以研促学,企业社会服务不停歇
孟青云老师近年来围绕其研究方向有柔性医疗器械设计及智能控制、康复机器人设计及智能控制、机器视觉等,近3年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且授权10项(实用新型8项,发明专利2项)。围绕“柔性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的机构学设计和智能控制”,和企业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手部康复外骨骼、上肢康复外骨骼、下肢康复外骨骼和踝足康复外骨骼等智能康复机器人,个人第一累计完成经费40多万。
4.主动学习,全面学习,和企业共建产教学研医用一体联合培养基地
孟青云老师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图学学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与产业促进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康复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会员,围绕“新医科+新工科”的医工交叉大方向,主动服务于国家健康战略要求,积极对接我校智能医疗器械大专业群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智能医疗器械创新设计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结合智能医疗器械发展需求、医养结合+医康结合+医监结合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结合等特点,孟青云老师作为“上海市图学学会”理事,联合学会和上市公司“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内“产教学研医用一体”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实验室与实践培养基地。
孟青云老师获得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7次,“先进个人”称号2次,指导学生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0余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8项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3项立项。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市级以上奖项8项;获“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三等奖1项,上海赛区一等奖3次,三等奖1项,最佳创业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老年福祉大赛”、iCAN大赛和创客大赛等均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项。
勤耕不辍,每一个节假日孟青云老师都可能工作在电脑前;每一个深夜,孟青云老师可能都会接到学生需要回复的消息。
甘为学生成长起跳的基石,她是——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践行者。
孟青云老师
孟青云老师在进行学科竞赛指导
孟青云老师在进行学生论文指导